[34] 处分:处理,安排。后来的一天,尚生在田地里督察长工割麦子,远远看见四姐坐在树下。尚生就走过去,拉着手问好。四姐说:“别后已过了十个春秋了,如今我已修炼成仙。由于思念你的心还没有完全割舍,所以再来看望看望你。”尚生想拉着四姐一同回家,四姐说:“我已经今非昔比,不能再沾染尘世之情,以后还会见面。”说完,就不见了。又过了二十多年,尚生正一个人在屋里,看见四姐从外边进来。尚生高兴地凑过去同四姐说话。四姐说:“我如今已经名列仙籍,本不应该再到尘世中来。但是感谢你的情意,特地来告诉你的死亡之期。可以早些处理后事,你也不必悲伤忧愁,我会度你成为鬼仙,也没有什么苦楚。”说罢告别而去。到了四姐说的日子,尚生果然死去。
尚生乃友人李文玉之戚好 [35] ,尝亲见之。[35] 戚好:亲戚友好。尚生是我的朋友李文玉的亲戚友好,他曾经亲眼目睹这件事情。
祝翁祝翁的家庭生活并不困难,儿孙们也并非不孝顺,可本来已死的祝翁,由于想到老伴“在儿辈手,寒热仰人,亦无复生趣”,便决心暂时复活,然后带着老伴一起从容死去。
故事确实新奇,但这新奇,不仅在于祝翁死而复生,生而复死,来去的从容,更在于祝翁让老伴随着自己死的原因很有创意。著名《聊斋志异》评论家冯镇峦和但明伦都对祝翁说的话感慨良深:“此数语观之令人泣下。凡事暮年老亲,非孝子顺妇,鲜不蹈此痛。”“余见有老死而遗其妻者,儿辈分爨,计日轮养,寒热仰人,互相推诿,且有多求一食一衣而莫之应者,真无复生趣矣。祝翁呼与同行,真是晓事,真是快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祝翁》这篇小说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老年人在暮年生活和心理上的痛苦。这个题材在中国的古代小说作品中并不多见。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大概最早关注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并提出用“孝道”来加以解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但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单靠伦理说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已为古往今来的事实所证明。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养老制度,只有建立了合理的养老制度,老年人才能活得快乐而且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