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做圣人本章所说的主要意思是由于中庸的道德标准太高了很
人人都可做圣人
本章所说的主要意思是由于中庸的道德标准太高了,很少有人坚持践行这种中庸之道的。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也许我们今天心情不错,碰到别人需要帮助,于是慷慨相助,但是明天如果情绪不好了,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会出手相助吗?由此推之,能够坚持做一辈子好事而不做任何坏事吗?这就需要有一种强大的道德自律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其实做好事不难,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比如在公汽上给老年人、孕妇、残疾人等让座,这些都是举手之劳,随时都可以做到的,只要保持一颗爱心、善心,做一辈子好事其实是很容易的。由此推知,尽管中庸的道德境界很高,但是只要我们努力践行,时时反省,持之以恒,也是能够做到这点的。正像程颢所说的,其实人人都能做到中庸,就是需要我们能够持久保持而已,长久保持中庸之道,就是圣人了,所以说人人都可以做圣人的。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圣人能够对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保持一颗恒久不变的心,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凡人也许有过远大的追求,但是却不能坚持到底,往往在现实生活的琐碎之中放逐了自己,最后只能是“泯然众人矣”。
读史致用
从放牛娃到经学大师
廖平是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创造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这位经学大师出名之前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旅程。
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廖平祖籍湖北孝感,明洪武二年(1369),祖上随着“湖广填四川”的人流迁入四川,几经周折,最后定居于井研县盐井湾。当时的盐井湾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文化落后,教育缺乏,自明历清,了无闻人。廖氏家族迁入这里,也是“四百年间无显者”,廖氏祖先世世代代以农耕、商贩为业。廖平小时候赶上天灾人祸,家境艰难,于是为人放牛,靠做佣工度日。后来为了完成家里出个账房先生的愿望,廖平被父亲送到了学堂。
在旧时的社会,记诵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廖平记忆力不好,每次背书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十分尴尬,这让廖父大失所望,于是将他领出了学堂。辍学后的廖平并不甘心,据说有一天,他拿了钓竿,跪在祖先神位面前,虔诚地发愿说:“如我将来读书有成,祖宗当保佑我钓得两尾鲤鱼。”出门垂钓,果然钓得两尾大鲤鱼,如有神助。廖平回家宣传了他的这一事情,得到家人的赞同,认为这是祖宗在天有灵,于是再次将廖平送入学堂,并请求老师不要让他背诵经文。廖平于是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了自己勤于思考的特长,后来才能在学术上多有创获。
廖平十四五岁时再度辍学,廖家在镇上开了个茶馆,廖平就在里面做跑堂的伙计。有一天,廖平倒茶时不小心将水溅到了一位客人身上。客人勃然大怒,任凭廖平怎样认错、道歉,客人硬是不依不饶,羞辱谩骂,纠缠不止。惭愧、羞辱、失望使他不由得想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于是决意要求继续读书,并愤然离家出走,到庙里读书。当人们在破庙里面找到了苦读的廖平时,大为感动,一起劝廖父让他重修学业,并得到家人的允许和支持。父母兄弟们的无私奉献使得廖平感动不已,为学更加勤奋。为了静心读书,廖平搬入庙中居住。据说有一次寺僧送他玉米饼吃,附带一碟红糖,廖平专心读书,目不离书,边蘸边吃。后来寺僧来收拾碗碟的时候却看见他满嘴是墨,原来他误把墨汁当糖蘸着吃了,廖平读书的专注用功由此可见一斑。
廖平娶妻之后,逢年过节总要陪妻子回娘家探亲。旧时的女子是裹小脚的,俗称三寸金莲,因为脚小,所以走路十分缓慢。廖平每次陪妻子回娘家,总不忘带着书籍,夫妻二人一路向妻子娘家走去。廖平走路较快,不一会儿就走到前面去了,于是停下来等候妻子到来。在这个时候,他就掏出一本书,找个地方坐着认真地读起来,直到妻子赶上来,再陪妻子一同赶路,不久又把妻子抛在了后面,于是如法炮制,继续停下来边等妻子边看书,这种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证专科能考吗[图]
- 海运单证员的工作内容[图]
- 复盘——靠努力斩获三大银行offer[图]
- 职场那些事——与人相处的必备细节[图]
- plc工程师证书的考取[图]
- 在面试中如何回答“你有哪些优点”?[图]
- 汽车厂普工做什么活[图]
- 通信网络工程师岗位职责有哪些[图]
- 日常朋友圈伤感说说2023[图]
- 咖啡渣在生活中的小妙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