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兴起话本小说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式样话本小说宋代商品经
宋代兴起话本小说
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式样话本小说。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市民阶层得到壮大。市民们对文化娱乐要求日增,就刺激了各种演唱技艺的发展。其中“说话”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宋代的说话艺人班底壮大,还结有书会、“雄辩社”等组织,交流技艺、刊辑话稿,所以,话本小说在宋代很快兴起。在现存的书籍中,《清平山堂话本》、《京本通俗小说》和《五代史平话》都是宋代话本小说的集大成者。在宋代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诗话体的话本,描述唐僧玄奘取经故事,后来相继出现的《西游记平话》和章回小说《西游记》就是在此书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话本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创作方法和白话语言的运用上,很多话本小说能以巧妙的布局、波澜起伏的发展过程来打动人。宋代话本小说的大发展,是中国小说史上重要一环,它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精神,给后人极大启发。
王惟一造针灸铜人
天圣五年(1027),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奉诏设计并主持铸造中国最早的针灸铜人。王惟一(约987~1067),又名王惟德,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等职。王惟一还编撰了针灸著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针灸铜人又称“天圣铜人”,是用精铜铸造而成的针灸模型,工艺精巧,体型与正常成年男子相同,外壳由前后两件构成,内置脏腑,表面刻有人体手三阳、足三阳、手三阴、足三阴和任脉、督脉等14条经脉和657个腧穴。铜人身上的穴孔与身体内部相通,可供教学和考核用。考核时,用蜡涂在铜人外表,体腔内注入水或水银。当被考核者取穴进针时,如选择部位准确,刺中穴位,水银或水便流出来。这种精密直观的教学模型是实物形象教学法的重大发明,对针灸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针灸铜人共有两具,一具置于汴梁(今河南开封)翰林医官院,另一具则存放于大相国寺仁济殿。南宋时,其中一具铜人不明去向。明代正统八年(1443),鉴于铜人的经络、腧穴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明英宗朱祁镇遂命能工巧匠进行复制。此后,宋代针灸铜人这一珍贵的医学文物便失于记载,下落不明。
宋朝始设武举考试
宋天圣七年(1029)设置武举考试,皇祐元年(1049)废罢。至嘉祐八年(1063),枢密院官僚上书朝廷,认为文武官吏缺一不可,与其任用一些不学无术的人为武将,不如任用那些饱读兵书、颇知阵法的人为将官。治平元年(1064)九月,宋英宗命令翰林学士、知制诰等官吏讨论恢复武举考试的具体方案。而制官们认为武举应同科举考试同时进行,允许中央高级官僚、地方行政长官和高级将领推荐人才参加武举考试。宋英宗采纳了这些建议。同时下诏规定,每次武举考试前由兵部统计参加考试人数并了解举子其他方面的情况。次年三月,由马军司考试射箭、骑马和武艺,这是初试。初试合格者再由皇帝委派的官员和兵部长官在秘阁组织第二次考试。同时派一些文臣和高级将领主持武艺考试,合格者授予武将官职。这就恢复了武举制度。
宋人薄葬
宋代以前,厚葬之风盛行。商周时期,奴隶主不惜将大批奴隶、牲畜和日常用品殉葬。秦汉以后,地主贵族则用陶、瓷制作成精美的俑、楼宇、鸡狗马豕以及木制的食碗、羽觞等物随葬,此外随葬品还有许多珍宝、钱币。近年从考古中发现,宋墓中的器物远远少于汉墓和唐墓。这说明在宋代薄葬已逐渐形成一种风气。宋代时,人们追求现实生活的享受,反对厚葬,主张薄葬。官府明文禁止厚葬,颁行丧葬令,规定棺椁内不得安放金银珠宝,不准用石板作为棺椁和建造墓室。还规定墓田的面积、坟的高度、石兽和明器的数量等,都有品级的限制。与薄葬风气相关的是用纸钱和纸质明器来代替铜、铁钱和陶俑、木俑及陶制用具等殉葬品。据《东京梦华录·清明节》记载,汴京和临安府还开设纸马铺,提供用纸和芦苇扎成的鸟兽人物、亭台楼阁等。此外,在各地僧寺还办有火葬场,当时称“化人亭”,专门为世俗百姓服务。
- 行走在路上既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漂泊的象征异乡变换的风景总[图]
- 郑玄说“‘至诚’性至诚谓孔子也‘大经’谓六艺而指《春秋》也‘[图]
- 山鸟似嫌游客到一声啼破小亭幽李晏不依附奔竟但也不惹是生非朝中[图]
- 公元年旭烈兀统帅蒙古大军渡过阿姆河月到达木剌夷境内蒙古先锋将[图]
- 然而古有明训“英雄不怕出身低”一个人大可不必因为生活环境不如[图]
- 送别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湘山月愁听[图]
- 君子耻一物不知 以必游历久远而后见闻博读坡诗二十年一日得[图]
- 不间无暇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晋国又不通知何时接见不敢输币不能献[图]
- 注释①罢同“疲”②擅独自译文齐王想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图]
- 淹留羁留长时间逗留 贱妾女子的谦称茕(qióng)茕孤独貌 [图]